联系我们
座机:027-87580888
手机:18971233215
传真:027-87580883
邮箱:didareneng@163.com
地址: Inside the China University of Geosciences, 388 Lumo Road, Hongshan District, Wuhan (Wuhan)
物探科普
开展地质旅游安全评价工作的作用与意义
摘 要:近年来地质旅游业迅猛发展,显示出强劲的生命力,但大量的数据也显示,旅游引发的安全事故不容忽视。地质旅游的特殊性决定了其潜在的危险有害因素可能贯穿于旅游活动的各个环节,既有游客自身的不安全因素,也有旅游环境和旅游企业中的不安全因素。本文探讨了开展地质旅游安全评价工作的作用与意义,指出对地质旅游进行安全评价,可以查找、分析和预测地质旅游系统中存在的危险有害因素以及可能导致的危险后果和程度,并提出了合理可行的安全对策和措施,以指导危险源的监控和事故预防。
关键词:地质旅游;危险因素;安全评价.
引 言.
自1996年产生地质公园概念、1999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ited Nations Educational,Scientificand Cultural Organization,UNESCO)提出实施国家地质公园计划至今,许多国家启动了地质公园的建设计划,有力地推动了各国地质遗迹的保护工作。
作为UNESCO国家地质公园计划的试点国家之一,中国也是世界上以政府名义首次正式命名设立国家地质公园的国家[1]。我国在这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目前已有138处名山大川获国家地质公园殊荣,44处备选地获得国家地质公园建设资格,22处为世界地质公园网络成员。可见,地质旅游业的迅猛发展已显示出强劲的生命力。但是旅游业的发展基础是旅游安全,地质景观的多样性和多变性决定了其旅游安全事故的客观存在,因此为了保障地质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加强旅游安全评价工作,为旅游企业提供技术支撑就显得尤为重要,应该引起有关部门的足够重视。
1 我国地质旅游安全现状.
根据我国2008年旅游突发公共事件年报信息资料显示,2008年国家旅游局共收到各地报送的旅游突发公共事件48起(包括1起发生于2007年),共造成147人死亡、4人失踪、401人受伤,其中:旅游重大突发公共事件6起,造成88人死亡、4人失踪、132人受伤;较大事件35起,造成59人死亡、231人受伤;一般事件7起,造成38人受伤。其他小的安全事故更是不计其数。造成旅游安全事故的原因除了旅游者防范意识不强外,还与部分旅游线路地质条件复杂、突发地质灾害、道路艰险、行车条件恶劣等因素密切相关。此外,境外旅游安全的影响因素也日趋复杂,导致出境旅游安全事故频频发生,仅2007年我国就处理各类中国公民境外医疗和突发事件3.3万多起。
一个个触目惊心的数字,使人们在叹息之余,更清楚地认识到旅游安全不容忽视。
2 加强地质旅游安全防范与保障的作用.
地质旅游活动是一项以普及地学科普知识为基础,涉及经济、政治、社会等许多方面的综合性大众社会活动,大众普及性是地质旅游的重要特征。因此,加强地质旅游的安全防范与保障具有重要作用。
2.1 安全是发展地质旅游的基础.
地质旅游活动的安全至关重要,根据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安全需要是仅次于生理需求的基本需求。他在对一般美国人的调查中发现,安全需要占到70%,与其他较高层次的需要比较,占了相当大的比例。而地质旅游对于人们来说,属于较高层次的享受需求和发展需求,要想使高层次的旅游活动行为得到满足,提高游客的满意度,就需要有较大程度的旅游安全保障作为基石和先行条件[2]。
2.2 保障地质旅游产品质量.
根据经济学中的/木桶原理0,即木桶容量的大小并不取决于最长的那根木条,也不取决于平均长度,而是取决于最短的那根木条。若某一要素极端恶劣,其副作用足以抵消其余要素的全部正效应,就会出现服务业常提到的100 -1=0的效果[2]。因此,对于新兴的地质旅游不管哪项产品出现安全问题,都会对整体旅游产生严重的影响。例如河南省的关山国家地质公园因与云台山世界地质公园毗邻,而且与云台山具有许多相似的地质景观,近年来旅游人数急剧攀升,2007年曾因游客擅自进入危险区域照相、戏水而发生2名外地游客溺水死亡的悲剧,造成公园被责令停业整顿的严重后果。
2.3 促进地质旅游市场发展.
目前,我国的地质旅游市场已基本形成,特别是世界地质公园网络的启动,更是将我国的地质公园事业推上了一个新的高度。但是,游客到底需要什么?对于地质旅游开发者来说是一项全新的课题。
因此,加强不同旅游项目安全的防范与保障,是促进地质旅游市场开拓、发展与飞跃的必要条件,安全的保障必将吸引更多的游客来此观光。
2.4 提升地质旅游产品形象.
旅游业的高度关联带动功能和直接面对消费市场的产业特性,可以直接或者间接地带动、推进建筑、交通、饭店、餐饮、娱乐、商贸、工艺美术以及工农业等相关社会生产活动的不断深化和发展。例如河南的云台山世界地质公园,近年来旅游业快速发展,1999年到2009年,旅游企业由不足30家发展到160余家,旅游从业人数由不足3 000人发展到直接从业人数4.4万人、间接从业人数达24.2万人的空前规模,创造出来的奇迹被社会各界誉为/焦作现象0。因此,加强地质旅游安全的防范与保障,满足游客对地质旅游安全的严格要求,提升地质旅游产品的安全形象,消除旅游者对安全的顾虑,可以促进地质旅游业快速、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3 地质旅游业潜在的危险有害因素分析.
从地质旅游业运行的环节和活动特点看,地质旅游安全贯穿于旅游活动的各个环节,可相应分为饮食安全、住宿安全、交通安全、游览安全、购物安全、娱乐安全六大类[3]。地质旅游业潜在的危险有害因素归纳起来,既有游客自身原因造成的不安全因素,也有外部旅游环境、旅游企业和旅游管理中存在的不安全因素。
3.1 游客自身的不安全因素.
不同游客特殊生理条件和心理活动规律是造成地质旅游不安全的重要原因之一。
(1)游客安全意识差、安全行为差。地质旅游作为一种新兴的旅游项目,其本质仍将以追求精神愉悦与放松为特征和目的,这就导致游客容易留连于山水之间而在精神上放松了警惕、行为上放纵游玩,这些都为一些安全隐患提供了温床及恣意扩大的空间。如前述关山国家地质公园发生的游人溺水事件,便属此类。
(2)游客盲目追求个性体验。一方面,部分游客刻意追求高风险旅游行为,甚至不顾生命安全去寻求一种危险刺激;另一方面,部分游客早已不再满足于传统的被动旅游方式,而是纷纷转向主动式、自助式的个性化旅游,主观上愿意选择游客相对疏散的景区,强调刺激和动态参与、单独行动,这些也容易导致旅游安全事故的发生。据报道,2006年/五一0黄金周期间,全国共发生涉旅安全事故11起,造成19名游客死亡、23人受伤、90人被施救。这些事故,除一起发生在景区以内,其余10起均是散客自助旅游或离团自行活动过程中发生的。
(3)群体旅行与个体旅行。由于人们旅游习惯和长假制度的实施等原因,造成部分景区或景点在部分时间段内出现游客爆满,甚至出现游客拥挤踩踏等现象。相反,部分追求个性体验的旅游者,往往是三两结伴甚至是只身一人深入景区,在一些空旷、偏僻的景区,很容易发生游客迷路和走失现象,并且一旦发生摔伤等事故,由于没有旅伴陪同,也是非常危险的情形。
(4)游客生理不适应。景区的环境与游客平常的居住环境有很大差异,尤其是到达至高、至冷或至热的地方,轻则会发生水土不服、身体不适,重则会危及生命。
3.2 旅游环境中的不安全因素.
一般而言,旅游所提供的旅游目的地与游客的常住地之间,在温度、大气构成、地貌和地质构造等方面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并且有些景区的自然环境复杂多变,极易发生安全事故。
(1)危险的地质景观。许多著名的地质景观其本身的地势就险峻,甚至一些景区本身就是以险而著称的,虽然这会吸引很多游客前来旅游,但不可否认,这对游客的人身安全是一个很大的威胁。
(2)危险的地质旅游项目。探险、攀岩、滑翔、速降、穿越、野营、暴走、溯溪、漂流、潜水等玩法新潮、形式多样,具有很强的鼓动性和挑战性,也极具吸引力[5],每年都吸引大量游客。但是因漂流、探险而引发的安全事故,因野营而引发的游客迷路失踪等时常见于报端。如2009年7月1日,贵州兴义国家地质公园马岭河峡谷发生一起2人死亡、1人失踪的漂流安全事故。
(3)突发性地质灾害。许多平时很安全的地方因受突发性环境地质灾害的影响会变得异常危险,给游客安全带来威胁。如洪水、地震、滑坡、泥石流等,2008年/5.120汶川地震中,共造成54名游客死亡、53名游客受伤。
3.3 旅游企业和旅游管理中的不安全因素.
(1)安全设施、设备不完善。首先,有些景区(点)没有安全设施,已配备的安全设施也存在不规范或本身就存在安全隐患;其次,监控设施不系统、完善,尚无法实现对景区景点及游览设施全方位、全天时信息化监控,对可能出现的安全隐患无法达到自动监控、自动识别、自动报警的信息化要求;再次,部分与地质旅游有关的设备因众多不安全因素的存在,都会给旅游安全带来极大隐患。
(2)安全管理人员不足。地质旅游活动涉及面广,其安全也涉及到方方面面,这种情形下,许多公园管理者往往抱着侥幸的心理,认为事故不会轻易发生,为了节省开支便减少安全工作人员,而在旅游高峰期出现安全工作人员短缺后,又临时抽调一些无任何工作经验和安全知识的人员充数,这也具有极大的危险性。
(3)安全管理体系不完善。一些公园还没有建立完善的安全管理体系,缺乏必备的安全防护设施,部分旅游景点,甚至是特别需要安全监控的旅游景点,连专门的安全管理人员都未配备。
(4)公园管理手段落后。目前,大多数公园仍停留在原始的坐等事故报案或巡逻的阶段,无法对事故的发生进行有效的监控。
(5)管理人员安全意识薄弱。一些公园的管理部门虽然对员工进行了安全培训,但往往流于形式,使从业人员无法从根本上意识到安全问题的重要性,安全意识和安全操作技能难以提高,也不能及时发现安全隐患并提出警告。
4 开展地质旅游安全评价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4.1 开展地质旅游安全评价的必要性.
安全评价其本身的目的就是查找、分析和预测工程或系统存在的危险、有害因素及可能导致的危险、危害后果和程度,提出合理可行的安全对策和措施,指导危险源监控和事故预防,以达到最低事故率、最少损失和最优的安全投资效益。因此,开展地质旅游安全评价有其必要性。
(1)旅游行业发展的客观需要。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作为朝阳产业的旅游业获得了迅猛发展,许多地方为抢占发展先机,纷纷大刀阔斧地推动旅游业大跨跃式发展,由此导致旅游行业管理相对滞后,给旅游安全埋下了种种隐患。鉴于旅游安全具有涉及面广、专业性强等特点,为确保我国旅游行业可持续健康发展,有必要开展旅游安全评价工作。
(2)旅游企业实现本质化安全运行的需要。通行等过程对事故和事故隐患进行科学分析,针对事故和事故隐患发生的各种可能原因和条件,提出消除旅游危险的最佳技术措施方案,特别是从设计上采取相应措施,实现地质旅游全过程的本质化安全运行,并做到即使发生问题,旅游系统存在的危险因素也不会导致重大事故发生。
(3)实现旅游全过程控制的需要。在地质旅游项目设计之前进行安全评价,可避免采用不安全的工艺流程和危险的原材料以及不合格的设备、设施,即使必须采用时,也应提出降低或消除危险的有效方法;设计之后进行的安全评价,可帮助查出项目设计上的缺陷和不足,及早采取改进和预防措施;系统建成以后运行过程中进行安全评价,可以了解系统的现实危险性,为进一步采取降低危险性的措施提供依据。
(4)建立旅游系统安全的最优方案,为决策者提供依据。通过安全评价,分析旅游系统存在的危险源及其分布部位、数目,预测事故的概率、严重程度,提出应采取的安全对策和措施,决策者可以根据评价结果选择安全最优方案和管理决策。
(5)为实现旅游安全管理的标准化和科学化创造条件。通过对旅游设施、设备或旅游系统在运行过程中的安全性是否符合技术标准、规范及相关规定进行评价,可对照技术标准、规范找出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以实现旅游安全管理的标准化、科学化。
4.2 开展地质旅游安全评价的可行性.
(1)旅游安全评价技术上的可行性。安全评价作为先进的安全管理理念从20世纪80年代初期引入我国,目前已广泛应用于矿山、危险化学品、民用爆破器材、烟花爆竹等高危险性行业在内的国民经济各个行业和领域,促进了这些行业的安全管理工作的发展。
(2)旅游安全评价方法上的可行性。根据旅游安全的需要,安全评价在内容上可以进行概要宏观的或者详细的评价,在评价方法上有多种选择,如:
按照相关的标准、规范等用于对已知的危险类别、设计缺陷以及与一般工艺设备、操作、管理有关的潜在危险性和有害性进行判别检查的安全检查表分析法(SCL);用于识别系统中潜在危险、确定其危险等级、防止危险发展成事故的预先危险性分析法(PHA);用于分析设备故障或过程波动(称为初始事件)导致事故发生的可能性的事件树分析法(ETA);用于描述事故因果关系,不仅能分析出事故的直接原因,而且能深入提示事故的潜在原因的事故树分析法(FTA);等等。
旅游安全评价可以按照以下两层含义开展:其一是旅游自身系统是否安全,自身结构是否受到破坏;其二是旅游系统对于人类是否安全,即旅游系统所提供的服务能否满足游客的安全需要。
5 结论与建议.
(1)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持续高速发展,人们的生活休闲方式已发生很大改变,旅游已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为了确保地质旅游事业的健康发展,对地质旅游安全事故的出现必须未雨绸缪,要借鉴国内外的先进经验,通过旅游安全评价工作建立旅游安全的保障体系。
(2)只有加强地质旅游安全防范与保障,才能把可能出现的旅游安全事故消灭在萌芽状态,为人们提供一个安全的娱乐场所,使地质公园成为父母子女享受天伦之乐的好场所,成为智者施教、后生求知的最佳途径。
(3)由于安全评价不仅涉及自然科学,而且涉及管理、逻辑、心理等社会科学的相关知识,还与生产技术水平、安全管理水平、生产者和管理者的素质以及社会和文化背景等因素密切相关,因此旅游行业的安全评价工作尚需要引起学术界、业界充分重视,并尽快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旅游安全评价体系。
关键词:地质旅游;危险因素;安全评价.
引 言.
自1996年产生地质公园概念、1999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ited Nations Educational,Scientificand Cultural Organization,UNESCO)提出实施国家地质公园计划至今,许多国家启动了地质公园的建设计划,有力地推动了各国地质遗迹的保护工作。
作为UNESCO国家地质公园计划的试点国家之一,中国也是世界上以政府名义首次正式命名设立国家地质公园的国家[1]。我国在这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目前已有138处名山大川获国家地质公园殊荣,44处备选地获得国家地质公园建设资格,22处为世界地质公园网络成员。可见,地质旅游业的迅猛发展已显示出强劲的生命力。但是旅游业的发展基础是旅游安全,地质景观的多样性和多变性决定了其旅游安全事故的客观存在,因此为了保障地质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加强旅游安全评价工作,为旅游企业提供技术支撑就显得尤为重要,应该引起有关部门的足够重视。
1 我国地质旅游安全现状.
根据我国2008年旅游突发公共事件年报信息资料显示,2008年国家旅游局共收到各地报送的旅游突发公共事件48起(包括1起发生于2007年),共造成147人死亡、4人失踪、401人受伤,其中:旅游重大突发公共事件6起,造成88人死亡、4人失踪、132人受伤;较大事件35起,造成59人死亡、231人受伤;一般事件7起,造成38人受伤。其他小的安全事故更是不计其数。造成旅游安全事故的原因除了旅游者防范意识不强外,还与部分旅游线路地质条件复杂、突发地质灾害、道路艰险、行车条件恶劣等因素密切相关。此外,境外旅游安全的影响因素也日趋复杂,导致出境旅游安全事故频频发生,仅2007年我国就处理各类中国公民境外医疗和突发事件3.3万多起。
一个个触目惊心的数字,使人们在叹息之余,更清楚地认识到旅游安全不容忽视。
2 加强地质旅游安全防范与保障的作用.
地质旅游活动是一项以普及地学科普知识为基础,涉及经济、政治、社会等许多方面的综合性大众社会活动,大众普及性是地质旅游的重要特征。因此,加强地质旅游的安全防范与保障具有重要作用。
2.1 安全是发展地质旅游的基础.
地质旅游活动的安全至关重要,根据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安全需要是仅次于生理需求的基本需求。他在对一般美国人的调查中发现,安全需要占到70%,与其他较高层次的需要比较,占了相当大的比例。而地质旅游对于人们来说,属于较高层次的享受需求和发展需求,要想使高层次的旅游活动行为得到满足,提高游客的满意度,就需要有较大程度的旅游安全保障作为基石和先行条件[2]。
2.2 保障地质旅游产品质量.
根据经济学中的/木桶原理0,即木桶容量的大小并不取决于最长的那根木条,也不取决于平均长度,而是取决于最短的那根木条。若某一要素极端恶劣,其副作用足以抵消其余要素的全部正效应,就会出现服务业常提到的100 -1=0的效果[2]。因此,对于新兴的地质旅游不管哪项产品出现安全问题,都会对整体旅游产生严重的影响。例如河南省的关山国家地质公园因与云台山世界地质公园毗邻,而且与云台山具有许多相似的地质景观,近年来旅游人数急剧攀升,2007年曾因游客擅自进入危险区域照相、戏水而发生2名外地游客溺水死亡的悲剧,造成公园被责令停业整顿的严重后果。
2.3 促进地质旅游市场发展.
目前,我国的地质旅游市场已基本形成,特别是世界地质公园网络的启动,更是将我国的地质公园事业推上了一个新的高度。但是,游客到底需要什么?对于地质旅游开发者来说是一项全新的课题。
因此,加强不同旅游项目安全的防范与保障,是促进地质旅游市场开拓、发展与飞跃的必要条件,安全的保障必将吸引更多的游客来此观光。
2.4 提升地质旅游产品形象.
旅游业的高度关联带动功能和直接面对消费市场的产业特性,可以直接或者间接地带动、推进建筑、交通、饭店、餐饮、娱乐、商贸、工艺美术以及工农业等相关社会生产活动的不断深化和发展。例如河南的云台山世界地质公园,近年来旅游业快速发展,1999年到2009年,旅游企业由不足30家发展到160余家,旅游从业人数由不足3 000人发展到直接从业人数4.4万人、间接从业人数达24.2万人的空前规模,创造出来的奇迹被社会各界誉为/焦作现象0。因此,加强地质旅游安全的防范与保障,满足游客对地质旅游安全的严格要求,提升地质旅游产品的安全形象,消除旅游者对安全的顾虑,可以促进地质旅游业快速、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3 地质旅游业潜在的危险有害因素分析.
从地质旅游业运行的环节和活动特点看,地质旅游安全贯穿于旅游活动的各个环节,可相应分为饮食安全、住宿安全、交通安全、游览安全、购物安全、娱乐安全六大类[3]。地质旅游业潜在的危险有害因素归纳起来,既有游客自身原因造成的不安全因素,也有外部旅游环境、旅游企业和旅游管理中存在的不安全因素。
3.1 游客自身的不安全因素.
不同游客特殊生理条件和心理活动规律是造成地质旅游不安全的重要原因之一。
(1)游客安全意识差、安全行为差。地质旅游作为一种新兴的旅游项目,其本质仍将以追求精神愉悦与放松为特征和目的,这就导致游客容易留连于山水之间而在精神上放松了警惕、行为上放纵游玩,这些都为一些安全隐患提供了温床及恣意扩大的空间。如前述关山国家地质公园发生的游人溺水事件,便属此类。
(2)游客盲目追求个性体验。一方面,部分游客刻意追求高风险旅游行为,甚至不顾生命安全去寻求一种危险刺激;另一方面,部分游客早已不再满足于传统的被动旅游方式,而是纷纷转向主动式、自助式的个性化旅游,主观上愿意选择游客相对疏散的景区,强调刺激和动态参与、单独行动,这些也容易导致旅游安全事故的发生。据报道,2006年/五一0黄金周期间,全国共发生涉旅安全事故11起,造成19名游客死亡、23人受伤、90人被施救。这些事故,除一起发生在景区以内,其余10起均是散客自助旅游或离团自行活动过程中发生的。
(3)群体旅行与个体旅行。由于人们旅游习惯和长假制度的实施等原因,造成部分景区或景点在部分时间段内出现游客爆满,甚至出现游客拥挤踩踏等现象。相反,部分追求个性体验的旅游者,往往是三两结伴甚至是只身一人深入景区,在一些空旷、偏僻的景区,很容易发生游客迷路和走失现象,并且一旦发生摔伤等事故,由于没有旅伴陪同,也是非常危险的情形。
(4)游客生理不适应。景区的环境与游客平常的居住环境有很大差异,尤其是到达至高、至冷或至热的地方,轻则会发生水土不服、身体不适,重则会危及生命。
3.2 旅游环境中的不安全因素.
一般而言,旅游所提供的旅游目的地与游客的常住地之间,在温度、大气构成、地貌和地质构造等方面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并且有些景区的自然环境复杂多变,极易发生安全事故。
(1)危险的地质景观。许多著名的地质景观其本身的地势就险峻,甚至一些景区本身就是以险而著称的,虽然这会吸引很多游客前来旅游,但不可否认,这对游客的人身安全是一个很大的威胁。
(2)危险的地质旅游项目。探险、攀岩、滑翔、速降、穿越、野营、暴走、溯溪、漂流、潜水等玩法新潮、形式多样,具有很强的鼓动性和挑战性,也极具吸引力[5],每年都吸引大量游客。但是因漂流、探险而引发的安全事故,因野营而引发的游客迷路失踪等时常见于报端。如2009年7月1日,贵州兴义国家地质公园马岭河峡谷发生一起2人死亡、1人失踪的漂流安全事故。
(3)突发性地质灾害。许多平时很安全的地方因受突发性环境地质灾害的影响会变得异常危险,给游客安全带来威胁。如洪水、地震、滑坡、泥石流等,2008年/5.120汶川地震中,共造成54名游客死亡、53名游客受伤。
3.3 旅游企业和旅游管理中的不安全因素.
(1)安全设施、设备不完善。首先,有些景区(点)没有安全设施,已配备的安全设施也存在不规范或本身就存在安全隐患;其次,监控设施不系统、完善,尚无法实现对景区景点及游览设施全方位、全天时信息化监控,对可能出现的安全隐患无法达到自动监控、自动识别、自动报警的信息化要求;再次,部分与地质旅游有关的设备因众多不安全因素的存在,都会给旅游安全带来极大隐患。
(2)安全管理人员不足。地质旅游活动涉及面广,其安全也涉及到方方面面,这种情形下,许多公园管理者往往抱着侥幸的心理,认为事故不会轻易发生,为了节省开支便减少安全工作人员,而在旅游高峰期出现安全工作人员短缺后,又临时抽调一些无任何工作经验和安全知识的人员充数,这也具有极大的危险性。
(3)安全管理体系不完善。一些公园还没有建立完善的安全管理体系,缺乏必备的安全防护设施,部分旅游景点,甚至是特别需要安全监控的旅游景点,连专门的安全管理人员都未配备。
(4)公园管理手段落后。目前,大多数公园仍停留在原始的坐等事故报案或巡逻的阶段,无法对事故的发生进行有效的监控。
(5)管理人员安全意识薄弱。一些公园的管理部门虽然对员工进行了安全培训,但往往流于形式,使从业人员无法从根本上意识到安全问题的重要性,安全意识和安全操作技能难以提高,也不能及时发现安全隐患并提出警告。
4 开展地质旅游安全评价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4.1 开展地质旅游安全评价的必要性.
安全评价其本身的目的就是查找、分析和预测工程或系统存在的危险、有害因素及可能导致的危险、危害后果和程度,提出合理可行的安全对策和措施,指导危险源监控和事故预防,以达到最低事故率、最少损失和最优的安全投资效益。因此,开展地质旅游安全评价有其必要性。
(1)旅游行业发展的客观需要。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作为朝阳产业的旅游业获得了迅猛发展,许多地方为抢占发展先机,纷纷大刀阔斧地推动旅游业大跨跃式发展,由此导致旅游行业管理相对滞后,给旅游安全埋下了种种隐患。鉴于旅游安全具有涉及面广、专业性强等特点,为确保我国旅游行业可持续健康发展,有必要开展旅游安全评价工作。
(2)旅游企业实现本质化安全运行的需要。通行等过程对事故和事故隐患进行科学分析,针对事故和事故隐患发生的各种可能原因和条件,提出消除旅游危险的最佳技术措施方案,特别是从设计上采取相应措施,实现地质旅游全过程的本质化安全运行,并做到即使发生问题,旅游系统存在的危险因素也不会导致重大事故发生。
(3)实现旅游全过程控制的需要。在地质旅游项目设计之前进行安全评价,可避免采用不安全的工艺流程和危险的原材料以及不合格的设备、设施,即使必须采用时,也应提出降低或消除危险的有效方法;设计之后进行的安全评价,可帮助查出项目设计上的缺陷和不足,及早采取改进和预防措施;系统建成以后运行过程中进行安全评价,可以了解系统的现实危险性,为进一步采取降低危险性的措施提供依据。
(4)建立旅游系统安全的最优方案,为决策者提供依据。通过安全评价,分析旅游系统存在的危险源及其分布部位、数目,预测事故的概率、严重程度,提出应采取的安全对策和措施,决策者可以根据评价结果选择安全最优方案和管理决策。
(5)为实现旅游安全管理的标准化和科学化创造条件。通过对旅游设施、设备或旅游系统在运行过程中的安全性是否符合技术标准、规范及相关规定进行评价,可对照技术标准、规范找出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以实现旅游安全管理的标准化、科学化。
4.2 开展地质旅游安全评价的可行性.
(1)旅游安全评价技术上的可行性。安全评价作为先进的安全管理理念从20世纪80年代初期引入我国,目前已广泛应用于矿山、危险化学品、民用爆破器材、烟花爆竹等高危险性行业在内的国民经济各个行业和领域,促进了这些行业的安全管理工作的发展。
(2)旅游安全评价方法上的可行性。根据旅游安全的需要,安全评价在内容上可以进行概要宏观的或者详细的评价,在评价方法上有多种选择,如:
按照相关的标准、规范等用于对已知的危险类别、设计缺陷以及与一般工艺设备、操作、管理有关的潜在危险性和有害性进行判别检查的安全检查表分析法(SCL);用于识别系统中潜在危险、确定其危险等级、防止危险发展成事故的预先危险性分析法(PHA);用于分析设备故障或过程波动(称为初始事件)导致事故发生的可能性的事件树分析法(ETA);用于描述事故因果关系,不仅能分析出事故的直接原因,而且能深入提示事故的潜在原因的事故树分析法(FTA);等等。
旅游安全评价可以按照以下两层含义开展:其一是旅游自身系统是否安全,自身结构是否受到破坏;其二是旅游系统对于人类是否安全,即旅游系统所提供的服务能否满足游客的安全需要。
5 结论与建议.
(1)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持续高速发展,人们的生活休闲方式已发生很大改变,旅游已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为了确保地质旅游事业的健康发展,对地质旅游安全事故的出现必须未雨绸缪,要借鉴国内外的先进经验,通过旅游安全评价工作建立旅游安全的保障体系。
(2)只有加强地质旅游安全防范与保障,才能把可能出现的旅游安全事故消灭在萌芽状态,为人们提供一个安全的娱乐场所,使地质公园成为父母子女享受天伦之乐的好场所,成为智者施教、后生求知的最佳途径。
(3)由于安全评价不仅涉及自然科学,而且涉及管理、逻辑、心理等社会科学的相关知识,还与生产技术水平、安全管理水平、生产者和管理者的素质以及社会和文化背景等因素密切相关,因此旅游行业的安全评价工作尚需要引起学术界、业界充分重视,并尽快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旅游安全评价体系。
上一篇 > 环境问题将推进地热能利用的迅速发展
下一篇 > 新疆地质旅游资源的开发与保护